在中医理论中,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是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的“合治内府”原则来确定的。这个理论认为,下合穴与人体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和胆)的功能密切相关。因“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在胃经上;《针灸甲乙经》指出:“委阳,三焦下辅俞也,……此足太阳之别络也”。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故三焦与膀胱关系密切,因此,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上;胃、胆、膀胱三经的合穴,本在下肢,因此,以上六穴称为六腑下合穴。特定穴包括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募穴、俞穴、八会穴和交会穴。其中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及其以下,而募穴在胸腹,俞穴在背腰。八会穴分布于胸腹、后背、手腕、小腿,而交会穴则分布在全身。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作用,且有特定命名的穴位,十四经是指十二条经脉加上奇经八脉当中的任脉和督脉。特定穴的范围很广,既包括荥、输、经、合的五输穴,也包括原穴、下合穴、郄穴、募穴、络穴等。特定穴的治疗作用在每一条经脉中都比较明显,所以临床应用的范围或频率非常高。
胃——足三里(胃经)大肠——上巨虚(胃经)小肠——下巨虚(胃经)膀胱——委中(膀胱经)三焦——委阳(膀胱经)胆——阳陵泉(胆经)下合穴歌: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胆之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井穴对中风、突然昏倒等紧急情况具有急救作用,贴上同气相求的药物,性气能够通过井穴进入经脉,调治疾病。荥穴,主管发热问题。其位于指(趾)、掌(跖)关节附近,为浅水流的代表,象征着脉气渐大的状态,故称“荥”。五腧穴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穴位,如井穴用于神志昏迷,荥穴治疗热病,输穴缓解关节痛,经穴治疗喘咳,合穴针对六腑疾病。五腧穴还与五行相配,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阴经荥、经、合分别对应火、土、金、水。《难经》进一步明确了阴阳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C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了“合治六腑”的理论。特定穴的意义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称为特定穴。
具体来说,胃的下合穴位于三里,大肠的下合穴在巨虚上廉,小肠的下合穴则在巨虚下廉,三焦的下合穴是委阳,膀胱的下合穴在委中央,而胆的下合穴则在阳陵泉。这些穴位之所以被称为下合穴,是因为它们对应着上肢的合穴,但由于位置在下肢,所以有了这个特殊的命名。络穴分布在手腕后方、小腿下半段和特定部位,如手六经的公孙穴和足六经的大钟穴。它能联系表里两经,对内外病症有独特疗效,配合原穴使用,形成原络配穴法。郄穴:急症治疗的利器下合穴表胃经下合三里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委中胆阳陵,三焦下合属委阳。临床运用:“合治内腑”:与六腑相关的疾患常选用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的疾患选足三里,肠痈选上巨虚。下合穴还可用于诊断,如胆腑疾患常在阳陵泉有明显的压痛。小肠经(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足三阳经:同上扩展资料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
合谷穴属于大肠经脉,贯穿了手、肩一直到头部,从头部到上肢所包含的疾病通过合谷穴按摩后都有效,可以治疗从头部一直到手的疾病,甚至于可以预防中风、牙疼、嗓子疼等疾病。按摩手法:拇指屈曲垂直,做一紧一松的按压,按压的力量要强,应有酸麻胀的感觉,每两秒一次,每次做五分钟。这个地方扎进去一般是在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支配该皮区的神经包括肠外皮神经和隐神经的分支。深层有腓深神经。为什么上巨虚善治疗大肠疾病?上巨墟穴是大肠的下合穴,内经说“合治内腑”。此合又在胃经上,买为水谷之海、上巨墟治疗大肠腑病的腹痛、腹胀、腹、痢疾、肠痈有很好疗效。下合穴歌重点介绍了各经络的下合穴,如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合穴是五腧穴的最后一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六腑中的大肠、小肠、三焦,在足三阳经上又有一合穴,称下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是指六腑下合穴而言。
在本文中,我们为您提供了下合穴以及特定穴下合穴方面的知识,并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如果您需要更多帮助,请查看我们网站上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