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途灭虢假:借。途:道路。虢(guó):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近义词:假道灭虢出处《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jí)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guó)。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成语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假道灭虢成语例子: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限荆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英语翻译:attacktheenemybypassingthroughacommonneighbour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这一历史事件中的“假途灭虢”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借道他国之名,实则图谋他国。在成语故事中,晋国巧妙地利用了虞国的信任,成功达成了自己的目的,这反映出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博弈。“假途灭虢”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晋国的计谋和策略,同时也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猜忌和不安。
近义词之假途灭虢[jiǎtúmièguó]词语释义: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近义词之灭虢取虞[mièguóqǔyú]词语释义: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假途灭虢的近义词包括:借道伐虢、假道亡虢。这些成语都表达了通过借道的方式,实则为了消灭对方的意思。假道亡虢用来形容借路为名,实际目的是为了消灭对方,这个成语源自春秋时期,当时晋国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最终灭掉了虢国。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借道灭国的策略。近义词包括“假途灭虢”和“灭虢取虞”。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位于现今的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这一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借道之名,实则灭亡对方的策略。“假途灭虢”这个成语的运用,往往在国际政治和商业谈判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近义词之过河拆桥[guòhéchāiqiáo]词语释义: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
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成语例句: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限荆州。假途灭虢: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失去了整个国家。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但虞邻虢的北境,为进攻虢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荀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假途灭虢是指借别人的路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在过程中消灭对方。详细解释如下:假途灭虢是一个富有策略性的行动,通常用于军事和政治领域。其核心在于利用某种手段,借由某种途径达到自己的真实目的,而这个目的往往是对对方的消灭或者削弱。假途灭虢的意思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假途灭虢的意思是:假途,借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名。指以向对方借道为名而行灭亡对方之实的策略。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为您介绍了假途灭虢和成语故事:假途灭虢的知识,并分享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