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因此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成为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合二为寒食成为清明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定为阴数,把“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潮汕地区的重阳风俗可以追溯到南宋初年,潮阳东山方广洞侧的摩崖石刻记录了当时登高宴集的盛况。明代时,登高宴游成为文人雅士的传统,他们的诗词作品被收录在《潮州府志》中,描绘出明代文人节日的热闹景象,主要活动包括登高、饮酒、插菊等。孟嘉龙山落帽,陶潜东篱采菊——这些风流让后来的骚人累客羡慕不已的重阳故事,都在晋代演出。唐代,人们将重阳登高视为一种有益于卫生保健的活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他的医学名著《千金方》里就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放风筝清乾隆《揭阳县志》云:重阳,俗不登高,士大夫好事者或为之。是日,儿童多放纸鸢。九月风信好,儿童多放风筝。有童谣说:九月风禽线断满天走。潮俗又说:九月风筝仔,满街走。说的是潮汕人在这一天的一项特殊习俗:放风筝。潮汕地区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动。《厦门志》中也有记载“重阳,登高放风筝”一说。传说,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广东《鹤山县志》载:“于秋初放纸鹞,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断其线,任其随风而去,谓之‘流鹞’,以除疾病云。
重阳节与东汉时期的汝南人桓景密切相关。古老的传说记载在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讲述了桓景跟随费长房学习的故事。费长房预知家中将会有灾祸,指示桓景在九月九日让家人佩戴绛囊,装上茱萸,登高饮菊花酒以避灾。重阳节的传说和桓景有关。桓景出自南朝梁吴均所作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是中国传统习俗重阳节里面的关键人物,重阳节的起源与桓景密不可分,民间故事继承了《续齐谐记》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间艺人想像创造的情节,又产生了很多重阳节传说的异文。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重阳节和东汉时期的恒景这个人物有关。关于重阳节,在我国一直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重阳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据传说,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公元前278年的重阳节这一天投身汨罗江,以示对国家的忠诚和痛惜。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屈原祭日。这个节日寄托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环境,纪念伟大的人民英雄。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