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危,高也;危亭即高亭,因为亭基在弁山绝顶,这是吴兴地区的最高峰。第二句由亭而写到人,应题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这首词是叶梦得晚年的作品。当时叶梦得隐居吴兴卞山,因登上卞山绝顶亭后有感而发。该词的字数不算很多,但每个字都是精华。叶梦得为官时是坚定的主战派,可是他却眼睁睁看着大片疆土流失,对朝廷的态度既生气又无奈。缥缈的景象在眼前若隐若现,仿佛触手可及却又难以确凿把握,这正符合了题目中提到的小亭的特质,它坐落在高处,给人一种神秘而遥不可及的感觉。亭子的名称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危亭。根据《说文》的解释,“危”意味着高耸而令人敬畏。危,高也;危亭即高因为亭基在弁山绝顶,这是吴兴地区的最高峰。第二句由亭而写应题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独登小无人共赏,只有万里横江而过的波浪,渺茫无边无际。
叶梦得的《点绛唇》中情绪非常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孤独与豪迈并存:词中描述了词人独自登高远望,面对万里云烟,却无人共赏的孤独情境,但同时他又以“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表达了自己虽老仍怀恢复中原万里河山的豪迈情怀。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少年豪放”一句与第二句的“笑谈”二字相呼应,针线绵密。这是一首小令词,篇幅不长,可是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为作者登临卞山绝顶亭有感而发之作。这是一首小令词,篇幅不长,可是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曲艺概》中说:“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梦得词似已得此三昧,波澜跌宕,曲尽其妙,且处处转折,无不紧扣题意,即便这首小令也是如此。
诗人离开官场,登临卞山绝顶亭时有感而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自己对时局的慨叹,勉励后人要报效祖国,驱逐外敌,收复祖国大好河山。词的上半部分写了诗人登上飘渺危亭时的孤独与落寞。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登上了绝顶小亭,没有同僚,没有知己,只有一个人在千峰之上独自谈笑。起句“缥缈危亭”,描绘出小亭在绝顶的虚无与高耸,像是在云雾间若隐若现。"危亭"象征着词人虽年事已高,但仍有登临绝顶的豪情。第二句进一步描绘登亭的场景,词人与儿辈一同登高,体现了他的旷达与活力,与“衰翁样”形成鲜明对比。上片末两句,词人表达了对北方失地的深深忧虑和对同僚的期待。由于小亭位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独登小亭,无人共赏,只有万里横江而过的波浪,渺茫无边无际。上片末两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因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已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叶梦得在《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中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直接抒情与对比等表现形式。借景抒情:词的开篇“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便通过描绘高远隐约的小亭和独自站在千峰之上的形象,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壮阔的意境,借以抒发词人的内心情感。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危,高也;危亭即高亭,因为亭基在弁山绝顶,这是吴兴地区的最高峰。第二句由亭而写到人,应题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在1135年的绍兴五年,词人创作了这首《点绛唇》,当时他已卸任隐居在吴兴的卞山,登上弁山峰顶的绝顶小亭,心中感慨万千。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归隐后的复杂情感,既有旷达超迈,又带着孤寂惆怅。起句“缥缈危亭”,描绘出小亭在绝顶的虚无与高耸,像是在云雾间若隐若现。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宋代·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长亭送别,是古代送别亲友的习俗。离别时,夕阳西下,长亭暮色笼罩,别意绵绵,难以割舍。词人抓住这刻骨铭心的时刻,描绘了长亭送别的画面。离别之后,眼中唯见春草茂盛,延伸向四方,正如李煜所言:“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出无尽的惆怅和依依惜别之情。
如果你喜欢本文,并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我们的网站。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