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与历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展的深入思考和科学规划。
1.小康社会的提出背景
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源远流长,最早见于《诗经》,用以描绘人民安定富足的生活状态。将“小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1979年,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旨在引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不断丰富和发展。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时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上提出的。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我国发展经验,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3.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等六个方面。
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 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旨在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