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凄清冷寂的秋夜拜访借园主人,还未见其人已经听到笛声。悠悠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抒发着主人的心情。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深处的红藕的飘来阵阵幽香,好像笛声也有了香气。与主人在清冷的月光下相逢,久久伫立相对无语,连那衣襟都被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在秋夜里探访秋士,先听到了笛声。冰凉如水的月色笼罩着半天边,借酒消愁后又以笛声抒情怀。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相逢在清凉的露水下,却久久无语,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衣襟被清凉的窗露沾湿。这首诗歌的主旨在于表现作者与李晴江作为知音的深厚友谊,诗中却无一语表达此意,只是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月下吹笛时的景象与两人相逢时无言的情状,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这也正体现了袁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夜话》)的诗论理念。袁枚的诗袁枚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诗人通过视觉意象"半天凉月色"和嗅觉意象"藕香",烘托笛声的丰富情感。"一笛酒人心",笛声仿佛是主人借酒消愁后的余韵,流露出深深的哀愁。尽管笛声哀怨,但主人的吹奏技巧高超,"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笛声穿越夜空,与红藕的香气交织,增添了凄怨的韵味。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一转云:"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是清朝散文家袁枚所创的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作者夜访友人听其吹笛的情景,表现出了作者与李晴江的深厚友谊。作品原文: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在秋夜里探访秋士,先听到了笛声。本诗全名为《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清代:袁枚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袁枚虽曾仕途,但因种种原因,早年辞官隐居,与主人在情感上有共鸣。诗人通过视觉意象"半天凉月色"和嗅觉意象"藕香",烘托笛声的丰富情感。"一笛酒人心",笛声仿佛是主人借酒消愁后的余韵,流露出深深的哀愁。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袁枚〔清代〕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译文在凄清冷寂的秋夜拜访借园主人,还未见其人已经听到笛声。悠悠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抒发着主人的心情。在某个宁静的夜晚,袁枚走过借园,恰逢主人月下沉醉于吹笛。月色洒落,笛声悠扬,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诗意的画卷中。他的艺术才华与生活情趣在这静谧的夜色中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承载了他与自然、与世事的深厚情感。
感谢您抽出时间读完本文。如果您对我们的内容感兴趣,请关注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