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苏丹国,一个在1206年至1526年间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其历史跨度长达320年,以首都德里命名。这个时期见证了突厥-阿富汗军事贵族的崛起和对印度次大陆的统治。简介: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古印度人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还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德里苏丹国家(1206-1526年)12世纪时,阿富汗的古尔王朝(1152-1206年)从1175年开始不断入侵印度。1206年,古尔王朝的苏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国家分裂。而统治印度的总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将,名叫顾特布-乌德-丁·艾贝克)以德里为中心独立为苏故称德里苏丹国家,北印度从此开始了德里苏丹王朝。南亚,这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是世界四大文明的摇篮之早在公元前5000年,恒河——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便初露端倪,孕育出了一些繁华的城市。
税收制度和突发事件如瘟疫、干旱和洪灾,对商业和农业活动产生影响。德里苏丹国在商业贸易、手工业生产与农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就,对印度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存在挑战与限制,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们通过鼓励商业贸易,建立市场和商业中心,为商人与贸易商提供有利环境,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苏丹国歧视和迫害非伊斯兰教的印度人,向他们征收人头税和其他苛捐杂税,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斗争尖锐。印度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未间断,使得苏丹政权日益削弱,地方总督势力强大,脱离中央,割据称雄,为外族的入侵铺平了道路。封建制度方面,笈多王朝时期,出现了早期封建关系,土地封赐导致农民对封建主依附。戒日帝国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土地分王田、官僚禄田、婆罗门土地和寺庙福田,封赐与土地紧密相连,社会矛盾尖锐。德里苏丹国时,苏丹控制土地,封赐采邑和寺田,形成了军事贵族和寺产的独立领地。又尊重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这样,印度国内的矛盾缓和,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他的后代继续统治印度的五十多年(1605~1657年),这是莫卧尔帝国兴盛、封建经济发展的时期。后期莫卧尔王朝的历史是一段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入侵加剧并最后确立对印度殖民统治的历史。
印度文化中的德里苏丹国起始于11世纪的伊斯兰征服,由中亚的突厥人苏丹马茂德开启。1206年,奴隶出身的苏丹顾特卜-乌德-丁·艾伯克在印度北部建立德里苏丹国,统治了被穆斯林征服的地区,直至莫卧儿帝国的兴起。德里苏丹国建筑风格以伊斯兰教文化为基础,吸收了印度传统建筑中如拱门、穹顶、壁龛等元素。其建筑特点不仅展现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如穆斯林寺庙、清真寺、陵墓和城堡的特色,同时融入了印度文化中的装饰艺术与实用主义,使得建筑既具有伊斯兰教的宗教精神,又体现了印度本土的审美情趣。德里苏丹国(DelhiSultanates,1206~,共存在了320年,是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由于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而且这些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故而被统称为德里苏丹国。1526年,德里苏丹国被莫卧儿王朝取代。奴隶王朝,13世纪印度德里苏丹国的第一代王朝(1206~。因创建者库特卜-乌德-丁·艾巴克等三位皇帝为奴隶出身,故名。王朝最初管辖印度半岛北部,建都德里,为印度穆斯林王朝建都之始。其后4个苏丹王朝均建都德里,故又统称德里苏丹国(1206~。奴隶王朝共历经11代君主,长达84年。
莫卧儿帝国与德里苏丹国在控制印度的稳定性上,往往被以不同的历史印象所对比。德里苏丹国后期的四分五裂与莫卧儿帝国的统一繁荣,这两个印象自然地对立,形成一种以1526年的帕尼帕特会战为分水岭的史观。德里苏丹国并非全印度的统一帝国,拉其普特人保持强大,而苏丹政权的问题在于频繁的叛乱和外部威胁,如蒙古人和帖木儿的入侵。帖木儿入侵后,苏丹政权崩溃,留下权力真空,莫卧儿帝国的兴起填补了这一空白。1526年,巴卑尔建立莫卧儿帝国,通过一系列军事胜利巩固了统治。建筑艺术融合了印度、波斯、土耳其等地的多个风格。同时,由于莫卧儿皇室来源和文化的多元,帝国上层主要信奉伊斯兰教,而中产阶层多为印度教徒。同时,在社会交际和主流人物中,波斯语则是代表性语言,是一个文化比较复杂综合体。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
德里苏丹国建筑风格在技术、材料和工程方面也有卓越成就。例如,穹顶结构的创新设计、瓷砖和玻璃镶嵌的装饰艺术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等,展现了建筑师们对结构、美学和实用性的深刻理解。总之,德里苏丹国的建筑艺术不仅在艺术与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技术和工程领域也有独特的贡献。中世纪(约7~13世纪),印度教美术达到全盛,各地王朝建造大量印度教神庙,形成南方式、北方式和德干式三种主要风格,巴洛克风格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色。伊斯兰时代,13世纪起,印度伊斯兰美术兴起,融合了伊斯兰与印度本土艺术,德里苏丹国的建筑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下面一起来看看帝国时代4德里苏丹国地标建筑效果一览信仰穹顶建筑:从地标生产学者的成本-50%胜利之塔:靠近此地标的近战和远程步兵单位攻击速度永久+15%左右守护者大院:步兵单位可以建造石墙、城门与箭塔。进入中世纪后,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们继续推动印度的历史发展。莫卧儿帝国以其卓越的艺术、建筑和文化成就闻名于世,如泰姬陵等著名建筑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莫卧儿帝国还促进了印度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增强了印度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德里苏丹国的政治体制以伊斯兰教为根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苏丹作为国家元首和伊斯兰教最高教长,集君权与神权于一体,拥有36个部门的中央政府,其中首席大臣"瓦齐尔"名义上管理宗教事务,实则专注于财政。政府的核心支柱包括军事部总督、宗教和司法部大臣、机要秘书兼情报大臣,共同支撑国家运作。德里苏丹国的政治体制及统治政策为:实行伊斯兰教国家的政教合一制度。苏丹遵循伊斯兰教神学家“乌莱马”所解释的伊斯兰教法典“沙里阿”进行统治。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伊斯兰教最高教长,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中央政府有36个部。中央政府的首席大臣“瓦齐尔”名义上掌管各部,实际上只管理财政。德里苏丹的北地方政权德里苏丹国统治了以德里为中心的广大地但对外围地区常常鞭长莫及,在北印度的地方政权较强大的有七个。德里苏丹奴隶王朝的建立者艾伯克的恩主穆罕默德,曾派其另一猛将伊克迪亚尔远征孟加拉,在艾伯克建立奴隶王朝时,孟加拉已建立独立的穆斯林政权。
本文旨在向您提供德里苏丹国和德里苏丹国简介方面的实用知识。如果你需要更多帮助,请随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