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点题外话,“好男不当兵”不是自古已然。秦汉之前,情况相反,是“好男才当兵”。中国的士最早意思是武士。士人都以当兵为天经地义的责任,上场作战是一种乐趣,不能当兵反而是莫大的耻辱。泥腿子想当兵也没资格。一般平民包括工商人是没有义务打仗,只负责后勤补给,只捐钱不捐命。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诸侯纷争,干戈四起的时代。各诸侯国间为争夺土地连年征战,统治者普遍“尚武”。到了汉代,由于仕进制度的出现,社会风气开始重文。唐朝时,社会风气又有所改变,社会“尚武”的精神有所抬头,出现了诸如王昌龄、岑参、高适这样的边塞诗人。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男不当兵”“学而优则仕”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在理学的兴起、宗教势力退潮、言论控制降市民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术的发明等一系列背景宋朝优秀文人辈知识份子自觉意识空前觉醒。东汉时就不一样从光武帝刘秀开始就重文轻武,整个社会都崇尚经学,看不起武人。武人出路也不好,你像孙坚这么卓越的将领,整整干了十年副县长,三次工作调全是平调,要不是赶上了黄巾起他大概率在基层官位上蹉跎岁月而死。所以东汉社会风气就这样,好男不当兵。没人愿意当募兵时选择就很有限。
“好男不当兵”除了与重文轻武有关外,还与“兵员”的来源有关。古代的兵员有些是来自监狱的囚犯,如“牧野之战”时,城内兵力空虚,商纣临时武装囚犯与周军队作战,并许诺如果打退进攻可以获得赦免或宽恕。宋朝时,有些是社会上的流氓和游民,成天无所事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去当兵。好男不当兵指的是在专制国家里,现在的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当兵是为了保卫人民的祖国,当然是很光荣的。过去在旧社会,当兵是被人看不起的,是一种最低贱的职业。因为军队腐败,当兵的都是一些没有文化,没有教养甚至是一些地痞流氓或在社会上混不下去的人,才会去当兵。综合而言,普通百姓当兵生活没有保障,地位低下,随时都可能性命不保,所以都以当兵为耻,这也造成了大规模的逃兵役现象。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不同时期,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形成的原因也将有所差异。用“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来描述这些旧时代的军队,非常贴切。唯有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才让人们对于兵的概念耳目一新:军队不再是欺压老百姓的老爷兵,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不再是收罗地痞流氓、土匪恶棍的大染缸,而是集纳了优秀工农子弟的革命大熔炉。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是一句俗语,在中国民间曾长期广泛流传。从字面上的意义理解就是“好铁不会用来打造钉子,好男儿不会去当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当兵被人们视为一种低贱的职业,所以好男儿是不会去当兵的,这反应出古人重文轻武的文化心理特征。其实最初武将非常受到重视。在宋代当兵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宋代以后,“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从军这条路还可以走,但是所能取得的光荣却日渐稀少。光荣属于文人士大夫,属于科举成功者。可是科举成功者又能干什么呢?无非是做官,做各种缺乏技术含量只有地位高下区分的官,听皇帝命看上司脸色,努力做到高官。要知道全球用兵的美帝,军费支出也就16%。也就是说宋朝每年投入的军费是明朝初年(武德年间)10年全国的财政收入。而军队战斗力却极其不堪。这样的军队,让全国人民看不起、鄙视,发出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呼号。重文轻武与其说是宋朝的国家,不如说是宋朝武官集团的集体无能的表现。
字面意思是:有本事的男人不会去当兵,质量好的铁不会被加工成钉子。这是一句俗语,质量好的铁会被加工成比较重要的工机械、配件等,只有质量差的才被加工成钉子,因为钉子的作用了决定了不需要太好的质量。拿钉子和铁来比喻人。古代有“兵匪一家”的说法,认为兵就是合法的土匪。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意思就是,有本事的男人不会去当兵,质量好的铁不会做成没什么质量要求的成钉子。很久以前的农村有个“兵匪一家”的说法,农民百姓认为兵是合法土匪的一种。农民百姓都觉得当兵是件苦差事,只有农村的年轻人或没有靠山的年轻人才会去当兵。“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是一句俗语,在中国民间曾长期广泛流传。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好铁不会用来打造钉子,好男儿不会去当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当兵被人视为一种低贱的职业,所以好男儿是不会去当兵的,这反映出古人重文轻武的文化心理特征。其实最初武将非常受重视。中国有句俗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用来形容古代民众以当兵为耻的观念。很多人都认为这句俗话,是源自于重文轻武的宋朝,认为是赵官家们为了防备武将篡权、奉行重文抑武政策,才使得民间形成以当兵为耻的观念、并流传至今。
在本文中,我们为您介绍了好男不当兵与“好男不当兵” 的风气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技巧。如果您需要更多帮助,请查看我们网站上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