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复戡先生,我国书法、篆金石和国画领域的杰出大师,原名义方,号静龛,后改名起,号复戡。他出生于上海鄞县,一九五八年以后,长期在山东生活和工作,于一九八九年在上海辞世,享年九十岁。朱先生自幼即展现出非凡才华,七岁就能书写石鼓文,吴昌硕惊叹其为“小畏友”。朱复戡是国宝级艺术大师,艺术生涯长达八十余载,金石诗书画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朱复戡五岁时,父亲命其用毛笔蘸清水在青砖上练字,因为清水在青砖须臾即干,干了再写,便于反复练习。朱复戡幼年时懒,最怕磨墨,所以用青砖,免却磨墨之苦。七岁为上海怡春堂写春联,有“七龄神童朱义方”之称。复戡即朱复戡朱复戡(1900年-1989年11月3日),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号复戡,是中国书法家、篆刻家和金石学家。祖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6岁时其篆刻就被收入《全国名家印选》(扫叶山房出版)。曾留学法国,后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常委。朱先生的书法造诣深厚,作品风格独特,其墨迹遗存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复戡在20世纪60年代从上海移居山东的济南和泰安,而在80年代他又返回上海居住。在这一时期,他担任了多项重要职务,包括政协山东省委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上海分所的高级研究员,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兼职教授。朱复戡先生的绘画生涯丰富多彩,其作品《朱复戡金石书画选》展示了他广泛的艺术领域。《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以对吴昌老的深深怀念为起点,特别收录了《怀念吴昌老》一文,作为全书的开篇之作(《怀念吴昌老》)。该文集的编排遵循了一个逻辑顺序:它详尽记录了朱先生的生平史迹,这部分内容占据了文集的重要位置(朱先生生平史迹)。1954年,陈英明定居上海并开始学习中西绘画,广泛拜访上海的名家,并在六十年代拜刘海粟、朱复戡两位大师为师。他不仅深入名山大川,更是以造化为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79年,陈英明担任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的教师。从1980年起,他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文艺系的教授。字起万,山东济宁人,1949年4月生。幼承家训随祖父学书,中学时代得《伏庐藏印》始学篆刻,后拜朱复戡为师,并得去疾、高式熊、潘德熙等人指导。书法工各体,善于互为融通注入新意。篆刻追求古朴浑穆之风,款识以刀代笔,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朱复戡先生的绘画,仅就《朱复戡金石书画选》观之,人物画有《关羽》、《锺馗》、《李清照》等,山水画有《泰山云步桥》、《双烛峰》、《西海群峰》等,花鸟画有《牡丹》、《荷》、《梅》、《秋菊》等,禽兽有《鸡》、《鹏鵾》、《鹤》、《相马图》、《熊猫》等,题材广泛,意境深邃。朱复戡五岁时,父亲命其用毛笔蘸清水在青砖上练字,因为清水在青砖须臾即干,干了再写,便于反复练习。朱复戡幼年时懒,最怕磨墨,所以用青砖,免却磨墨之苦。六岁,从翰林王秉兰学习《说文解字》和《史记》,后又学其《石鼓文》。朱复戡的诗词和画作,既是他的个人心得,也是他对时代变迁的见证,他的艺术生涯,充满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情,令人深感敬佩。董森先生,1937年出生于山东省巨野县,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书香门第。自幼便在胞兄董伯固的引领下,浸润在艺术的海洋中,习得绘画、素描和速写的基本功。他的成长历程中,有幸师从肖龙士、王学朱复戡等多位艺术大师,他们的教诲对他的书画技艺大有裨益,董森的技艺因此突飞猛进。
1982年,朱复戡倾力编著的《朱复戡修改补充草诀歌》定稿,并对草书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以严谨的态度对古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正,这显示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对草书艺术的深入理解。到了1982年冬,朱复戡的工作又转向了《泰山刻石》的重建,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见证了他书法生涯的丰富和卓越。朱复戡先生,一生的篆刻作品难以胜数,尚存印拓近两千张。传世的篆刻集,早年的有《静龛印集》,中年的有《复戡印集》(为缪城汪统刻),晚年的有《朱复戡篆刻》。朱先生的篆刻作品丰富多彩,既有个性强烈的拟古玺,也有融汇商周金文和书法的深沉之作,他的篆刻美学主张与书法精神相辅相成,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独特风格。朱复戡的篆刻生涯,无论是作品的气派、布局的精妙,还是对古文字学的精通,都体现了他对篆刻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朱复戡先生,以无比的毅力和智慧,在艺术的峰峦中砥砺前行,他的成就如同璀璨的明珠,为世人瞩目。他天资聪颖,学识渊博,对艺术的探究深入骨髓,从商周秦汉到隋唐宋元明清,无论是金石书画,古诗文古词,还是青铜古玉,他无不精研深究。
朱复戡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学术的坚守,他的作品至今仍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不断学习和传承。他的精神遗产,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成为宝贵的财富。朱复戡因此被誉为“七龄神童朱义方”。青少年时期,朱复戡加入“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年仅17岁,成为其中最小的会员,吴昌硕赞赏他为“小畏友”。1919年,张大千从日本学成归国,被朱复戡的父亲书法所吸引,但因得知朱义方年轻而未拜师。青年时朱复戡加入“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时年17岁,为最小的会员。吴昌硕称其为“小畏友”。1919年,在北泥桥北京路瑞康里朱宅,一个自称姓张名爰,刚从日本学习绘画回国,在上海“九华堂”看到朱老先生的字画,十分心仪,特来投师。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张大千。传世的篆刻集,早年的有《静龛印集》,中年的有《复戡印集》(为缪城汪统刻),晚年的有《朱复戡篆刻》。朱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早年受到吴昌硕的影响,两人都是诸艺兼擅博通该洽的大师,吴昌硕直到四十五岁之后,作篆刻方蜕变成熟;朱先生十六七岁便发表篆出版字帖。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为您详细介绍了朱复戡和朱复戡简介的知识。如果你需要帮助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